港口应对日益增长的范围三排放监管压力,Logistics Business Magazine


港口应对日益增长的范围三排放监管压力

Logistics Business Magazine,2025年7月29日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关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开始审视其供应链的整体碳足迹。其中,范围三(Scope 3)排放,即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特别是对于物流和航运业而言。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关键枢纽,正面临着来自监管机构、客户和公众对其范围三排放管理的日益增长的压力。

什么是范围三排放?

要理解港口面临的挑战,首先需要了解范围三排放的含义。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的定义,范围三排放是指企业自身运营范围之外,但与其活动相关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对于港口而言,这可能包括:

  • 船舶的排放: 停靠在港口、进出港口的船舶所产生的燃料燃烧排放,这是港口范围三排放中最大的一部分。
  • 陆上运输的排放: 将货物从港口运往内陆地区以及从内陆地区运往港口的卡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排放。
  • 供应链中的其他活动: 例如,为港口运营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所产生的排放,以及港口内仓库、装卸设备等使用的能源所产生的排放(如果这些能源的生产和输送不在港口自身范围内)。
  • 废弃物处理: 港口产生的废弃物在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
  • 员工的通勤: 港口员工上下班的交通排放。

监管压力的上升

全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逐步收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虽然目前许多监管措施主要集中在范围一(直接排放)和范围二(外购能源的间接排放)上,但范围三的监管也正在加速推进。

  • 欧盟的领先地位: 欧盟在气候政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虽然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港口范围三排放的强制性法规,但《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以及《非财务信息披露指令》(CSRD)等政策,正在推动企业对其整个价值链的排放进行披露和管理。这无疑会间接影响到港口,因为其客户(船公司、货主等)也面临着类似的披露要求,并可能将这些要求向下传导。
  •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目标: IMO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虽然IMO的措施主要针对船舶本身,但港口作为船舶停泊和补给的重要场所,其在支持和促进低碳船舶技术、岸电供应以及高效运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 国家层面的探索: 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探索如何将范围三排放纳入其气候目标和报告框架。这可能包括要求特定行业的企业披露范围三数据,或为减少范围三排放提供激励措施。

港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对于港口而言,应对范围三排放的压力既是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 数据收集与测量: 范围三排放的复杂性在于其涉及的广泛的价值链。港口需要建立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测量体系,以准确地识别和量化其范围三排放来源。这需要与船公司、陆路运输运营商、以及其他供应链参与者进行紧密的合作。
  • 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投资: 减少船舶排放是港口应对范围三压力的重中之重。这可能需要港口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投资,例如提供岸电设施(Cold Ironing),让船舶在停泊期间可以使用清洁电力代替自带发动机,从而减少港口区域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推广和支持使用低碳或零碳燃料的船舶,也是港口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
  • 供应链的协同: 港口无法独自完成范围三减排。它们需要与船公司、货主、陆路运输公司、甚至海关等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制定减排策略。例如,优化船舶靠泊和离泊流程,减少压港时间,可以有效降低船舶燃油消耗和排放。
  • 商业机遇: 积极应对范围三排放,不仅有助于港口满足监管要求,还可以提升其品牌形象,吸引那些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客户。投资于绿色基础设施和技术,也可以为港口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未来的展望

随着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港口在范围三排放管理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的港口,不仅仅是货物和船舶的交汇点,更将是推动绿色航运和可持续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港口需要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将其视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契机。通过加强数据透明度、投资于创新技术、深化供应链合作,港口能够为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做出显著贡献。


Scope 3 Regulatory Pressure Mounts on Ports


人工智能提供了新闻。

以下问题用于从 Google Gemini 生成答案:

‘Scope 3 Regulatory Pressure Mounts on Ports’ 由 Logistics Business Magazine 于 2025-07-29 22:03 发布。请撰写一篇详细文章,包含相关信息,并以温和的语气呈现。请用中文回答,只包含文章内容。

发表评论